有人说唐国举是为了出名真是这样的吗?(二)
2022-02-17 07:25:27
  • 0
  • 0
  • 7

有人说唐国举是为了出名真是这样的吗?(二)

二 只差“三个字”

唐国举说,莫言电视连续剧只差“三个字”的选择,决定了《红高粱的命运》。

唐国举当兵时,干部战士叫他唐司令,在地方工作,外界叫他“唐主席”。有的公开发表在报刊和互联网上,叫人误认为其实际高密文联唐国举可能就是文联主席。

唐国举说莫言错就错在三个字上,在文学道路上,莫言认错了爹。

在高密,谁都支持《红高粱》只有唐国举提出异议,这是为什么?唐国举是干什么的,一不是干部,二不是党员,三只是个退休工人,你不支持,《红高粱》就倒台了?这不就妄自尊大吗?

那好吧,就让唐国举吹一次起床号吧。

在广大群众的眼里,莫言《红高粱》中心主体思想是抗战电视连续剧。应该说,思路没毛病。宣传英雄人物,不怕牺牲,不管是什么人物,只要抗战打鬼子,都应该歌颂,也没毛病。问题是,高密只发生了一次“孙家口伏击战”。假若莫言是一个真正崇尚抗日英雄的作者,他一定又是个热爱英雄命运的人。我想只有英雄的一生的事迹才能决定是否是真英雄。否则,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就是假的。

全世界都知道,朱亚文扮演的余占鳌,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在呼喊着一个大英雄的名字,他叫曹克明。除曹克明外,再也没有另一个姓曹的出现。

而这个曹克明是个啥人物?共产党的大内奸、大叛徒,和大叛徒王复元两兄弟共谋杀害了山东多少共产党高级干部,直杀到山东省委撤离了山东,彻底搞垮了山东党委。

从1931年至1938年,高密没有党的活动。国共合作抗日,叛徒曹克明重新出山,在家拉队伍,声称抗日,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,投靠了潍县历文礼。但是队伍仍然不见扩大,人员不到三个连。

高密有个伪二县长单明斋,他说与曹克明是同学。曹克明从小和在学校非常老实,很少发言和嬉闹,大家给他外号:“小媳妇”。

说曹克明特别胆小,从没见他打过枪,即使拉杆子也不随队伍在一起睡觉吃饭,也不亲自参加战斗,都是别人代替他指挥,他特别喜欢背后搞阴谋活动。

请看报纸网络纷纷报道:

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六日,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组织军民400余人,在胶州沙河公路孙家口村利用青纱桥及周围的地形,伏击了由平度返回胶州的日寇。此战毙敌39名,其中击毙一名日军中将中岗弥高,并缴获各种枪支50余支,子弹1万多发,同时并有10余名伪军被俘。一举震动了胶东半岛,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,鼓舞了胶东人民全民抗战、长期抗战的信心与决心。

如果故事真是这样,那么,《红高粱》站得住脚。可惜,历史上另一位真正的抗日大英雄登场,他才是真正指挥员,揭穿了歌颂叛徒,掩盖抹杀曹直正这位抗战大英雄的事实存在。《红高粱》如果是指曹直正,那么,唐国举立马点赞,可惜把抗战功劳划拨给曹克明,而曹克明跟随历文礼投降日寇,把国民党特务送日本宪兵杀害,后被我军击垮,散兵全部跑到伪军部队,自己退缩青岛,收集地主还乡团组成“义勇军”杀害胶东东部500名农村干部、民兵及亲属,在高密、平度、潍县杀害2万60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及其亲属。莫言把曹克明当的是什么大英雄?莫言篡改高密历史,颠倒黑白,混绕是非,莫言成了历史罪人,怎能点赞?

网友们,两个人物,莫言选择了曹克明,而唐国举则大力推荐曹直正,想不想听听抗日大英雄曹直正的动人故事,来,唐国举下次分解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